四川省经济发展促进会

主办:

川渝拟协同立法保护名团、名家、名戏、名址

2024-05-28 12:44 来源:成都日报

川剧是我国戏曲四大剧种之一,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作为巴蜀文化最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艺术样式,是川渝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文化,已有300多年的历史,保护和传承川剧对赓续川渝文脉、弘扬巴蜀艺术具有重要意义。


昨日,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,《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(草案)》(以下称“条例草案”)提请首次审议。“基于川剧保护传承的现状,制定一部符合四川省情和川剧保护传承规律的地方性法规,为川剧振兴发展提供法治保障,十分必要且紧迫。”会上,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戴允康作起草说明时表示。


川剧保护传承条例,作为川渝两地人大共同确定的协同立法的项目,由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统筹推进,同时也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年度重点任务。


在条例草案中明确了川渝协同机制,明确川渝两地协同推进川剧保护传承的合作机制、合作内容、合作方式,鼓励多形式、多层次开展创作、演出等深度合作。支持川渝两地联合开展川剧的省际、国际交流,以及与其他剧种和艺术门类的合作交流。


条例草案采取“条例+条例”的模式,两地条例草案在主要内容、体例结构基本保持一致的基础上,又各自突出川渝特色,在具体保护对象、院团发展等内容和部分表述上有所差异,实现了“大同小异”。


据了解,条例草案以非遗法为主要依据,适用于川剧保护传承相关工作,明确川剧保护传承工作要贯彻“保护为主、抢救第一、合理利用、传承发展”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方针。


条例草案列举了川剧保护传承的具体对象,明确了政府、公民、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和参与川剧资源调查的义务;并明确了要强化对川剧艺术表演团体的扶持和指导,加强对名团、名家、名戏、名址等川剧艺术品牌,以及川剧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。同时,明确健全传承体系,建立传习基地,注重集体传承和活态传承。


在川剧人才方面,条例草案指出,要完善人才制度,加大对川剧领军人物、紧缺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育力度;加强川剧从业人员职称评审管理,对长期在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川剧专业技术人才,侧重考查其实际工作业绩;建立健全川剧从业人员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福利保障机制;明确通过转岗培训、商业保险、社会救助等多种渠道,加强对川剧特殊岗位从业人员的保障。


强化保护传承有哪些举措?条例草案中提出5项具体举措:提升川剧艺术创作水平,对经典传承剧目、曲牌进行记录整理和复排演出;加强宣传普及,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、川剧进校园、演出交流、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广川剧艺术;拓展川剧市场,推动川剧与科技融合、与文旅融合;加强川剧科研工作,加大项目支持力度,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利用;鼓励金融机构对川剧提供相关服务。同时,在对川剧保护传承人才培养、进校园、智力建设、特色设施建设等作出规定


据介绍,条例草案重在构建集体、活态保护传承体系,在政府主管部门负责、社会参与的原则下,夯实人才、院团、创作、科研、教育等保护传承基础,拓展进校园、公共文化服务等保护传承渠道。


推荐新闻

施小琳主持召开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导小组2024年全体会议:守正创新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,加快建设文...

2024-08-30

围绕构建“一干三区六江” 四川持续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

2024-07-09

8天,49.32亿元!南充春节文旅市场“热辣滚烫”

2024-02-18

地址:成都市光华村街55号,西南财大励志楼6楼

电话:028-86273588

E-mail:3550803852@qq.com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公众号